考试书(司法考试科目及书籍)
如果把古代的科举考试比作今天的“高考+公考”,那么这场持续1300年的考试,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“知识马拉松”——考生不仅要熟背50万字的典籍,还得会写命题作文、时政分析,甚至要研究天文地理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这场“古代最卷考试”的神秘面纱。
一、科举考什么?从四书五经到“申论真题”
1. 基础科目:四书五经是“必刷题库”
如果说科举考试有“教材大纲”,那一定是儒家经典。考生需要把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(四书)和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(五经)倒背如流。
宋朝以前:考生可自选一本经书主攻,相当于现代考试的“选考科目”。但到了明清,要求直接拉满——所有经书必须通读,还要会注解。清朝考生的一天:凌晨4点起床背《论语》,上午练《孟子》八股文,下午研究《春秋》里的战争案例,晚上默写《礼记》的礼仪制度。有人统计,光是背诵这些典籍,就需要至少10年苦功。
2. 写作能力:诗赋、策论、八股文
唐朝:考场上开“诗词大会”
唐代科举最看重文学才华,考生得现场写诗作赋。比如唐德宗时期的考题《白云照春海赋》,考生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描绘海上春景。白居易考进士时,就凭一句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惊艳全场。但这也导致“偏科”严重——有人写诗一流,却连基本的政务都不懂。宋朝:公务员“申论”雏形诞生
王安石改革后,科举新增“策论”,要求考生分析时政。例如苏轼参加的省试考题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需要结合历史案例,论述司法宽严之道。这类题目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申论,考生既得引经据典,又要提出治国方案。
明清:八股文——古代的“标准化答题模板”
八股文有严格格式: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,共计八个部分。题目可能摘自《论语》里的一句话,比如“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,考生必须用固定结构展开论述,连字数都有限制。清代状元韩菼的八股文《子谓颜渊曰》至今被视为范文,但现代人读来只觉得“句句都对,却毫无灵魂”。
二、科举“加试科目”,天文地理、法律算术都得懂
你以为科举只考文科?那就错了!从宋朝开始,科举就加入了“应用技能”考核:
算学:宋代科举设“明算科”,考《九章算术》里的田亩计算、税收分配。法律:明代考生要熟悉《大明律》,比如“盗窃罪如何量刑”“土地纠纷如何调解”。公文写作:清代殿试常考“诏令拟写”,要求模仿皇帝口吻撰写政令。时政分析:乾隆年间会试考过“如何治理黄河水患”,考生得结合历史案例和地理知识作答。
最奇葩考题:
唐玄宗时期出过《北斗城赋》,要求用天文学知识描写长安城的布局。明朝万历年间乡试考过《论螃蟹的药用价值》,考生需从《本草纲目》里找依据。三、古代版的“生存挑战赛”
通过考试不仅要靠才华,还得有强健的体魄:
1. 地狱级考场环境
号舍:1平方米的“单人间”
考生进考场后,会被关进仅容一桌一椅的号舍,三天三夜不能出门。清代《科场条例》记载,考生需自备干粮、蜡烛,甚至马桶。康熙年间,有考生因打翻油灯烧了考卷,当场崩溃跳河。极端天气考验
明朝正德年间的会试恰逢大雪,考生手指冻僵无法握笔,只能用嘴呵气化墨。更惨的是夏天——江南贡院蚊虫肆虐,曾有人被叮得满身红肿,边抓痒边写八股文。
2. 防作弊手段堪比谍战剧
考前搜身:脱衣检查,连馒头都要掰开看是否夹带。糊名+誊抄:试卷名字被糊住,专人用红笔誊写(防笔迹辨认)。古代“人脸识别”:考生需在档案中详细描述自己的相貌特征,如“面白无须,左眉有痣”。
最离谱作弊案:
咸丰年间,有个考生把《论语》抄在内衣上,结果汗水浸透字迹,被抓时还狡辩:“这是家传秘方,治风湿的!”
四、科举考中的“学霸”有多牛?
1. 连中三元:科举界的“王者”
整个科举史上,只有17人达成“乡试第一(解元)+会试第一(会元)+殿试第一(状元)”的成就。明朝商辂(lù)就是其中之一,他的考卷被考官评价为“如长江大河,一泻千里”。
2. 学神级答题
王阳明21岁中举人,在回答“如何治国”时,提出“心即理”的哲学思想,震惊考官。张之洞参加会试时,面对“西北边防”考题,不仅分析了地理形势,还设计了铁路修建方案——这在1870年代堪称“脑洞大开”。
3. 落榜生的逆袭
也有考场失意却名垂青史的人物:
李时珍考了三次举人不中,转身写出《本草纲目》。蒲松龄考到71岁仍是秀才,却在路边茶馆收集素材,写成《聊斋志异》。五、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吗?
1. 古代“小镇做题家”的翻身路
科举是寒门子弟唯一的上升通道。明朝首辅张居正12岁中秀才,23岁中进士;清代名臣曾国藩考了7次才中秀才,最终却成为“中兴名臣”。据统计,明清进士中,有43%来自三代无官的普通家庭。
2. 科举遗产就在我们身边
论文写作规范:从八股文的“起承转合”到今日的议论文结构,一脉相承。公务员考试:申论中的“对策建议题”,简直就是宋代策论的翻版。学历社会:古人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的观念,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教育选择。
3. 历史的教训
科举后期因僵化而衰落。八股文束缚思想,自然科学被忽视。当西方人研究蒸汽机时,中国学子还在争论“孔子的胡子有多长”。这提醒我们:考试制度必须与时俱进,知识体系不能脱离现实需求。
结语
从江南贡院的号舍到紫禁城的金銮殿,科举制度用1300年的时间证明:尽管它不完美,但确实为古代中国提供了一套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。那些密密麻麻的八股文、发霉的干粮、被烛火熏黑的号舍墙壁,承载的不仅是个人命运,更是一个文明对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朴素信仰。
相关文章